打破钙钛矿电池“短命魔咒”!中国团队重大突破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网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数:109
分享至:
相对于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低成本、柔性与轻量化等优势,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光伏技术,对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是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据科技日报,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知名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在标准太阳光照及高温下的T97工作寿命创下3670小时新纪录。
为提升钙钛矿的稳定性,科研人员找到了石墨烯这个“外援”。石墨烯具有超高模量(约1TPa),是钙钛矿材料模量的50~100倍,且具有均匀致密、耐机械疲劳和化学稳定的优点。
科研人员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加上特殊透明塑料,制成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超薄保护层。经过多次尝试,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由此,一个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形成。
实验证明,由这种双层结构形成的“防护服”,能让材料抗压能力翻倍,把膨胀幅度从0.31%降到0.08%,就像给易碎品加了抗震包装。
经过严格测试,装上这种保护层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意味着实际应用成为可能。相关专家表示,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提升稳定性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