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ne  公司电话: 028-962553 业务投诉:028-85560252

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推进林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绿色技术平台
发布时间:2017-04-26 阅读数:3140 分享至:

今年3-5月,都江堰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服务三农”分会组织部份会员赴我市山丘区的大观、青城山、玉堂、虹口、向峨、蒲阳等乡镇调查我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工程以来林下产业发展情况,并在林业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召开有各区片林业站站长、林下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农业职业经理人代表座谈会,共谋做大做强林业产业保障林农持续增收,推进林产业转型升级大计。

从调查的情况看:都江堰市在实施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林业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方针,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关系,在大力营造公益林的同时,规模发展经济林,积极探索实践“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林旅互动”的有效路径,致力于林下种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经过十多年努力,“三木”药材、笋用竹、干果(银杏、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商品基地已初具规模,林下种养殖业及森林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等生态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厚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雷竹笋、石觔菜等获四川省森林蔬菜认证,被省政府确定为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市)。

一、林下产业发展的客观必然和目标任务

(—)发展林下产业是林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都江堰市1996年3月荣获国家绿化委员会“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同年11月,经四川省绿化委员会组织检查验收,被评定为四川省第一家验收合格的全面绿化达标市。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14.23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65.3万亩(风景林20万、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林45.3万亩),以“三木”药材、笋用竹、板栗、核桃、棕漆为主的商品经济林39万亩。经林业资源普查,境内宜林荒山荒地已栽满种尽,再扩大造林面积,已无空间。调整林产业结构,对低产低效林地实施改造,利用人工造林地空间,发展林下产业,已成为我市林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和现实路径。

(二)发展林下产业是保障林农收益、巩固生态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市现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大,占56.5%,商品经济林比例相对偏小。公益林为岷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区域,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须严加保护,以提高社会公益效应。现有商品经济林,多数品种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加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后,相当一部份林农受国家政策性补贴的时限和额限,收入来源既不稳定也不持久。充发发挥都江堰市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富可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开辟增收渠道,实现林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发周期短,品种多,见效快的林下产业,既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山地区林农增收的现实之举。

(三)发展林下产业是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13】3号)文关于加快转变林产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我市建设现代林业重点县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其中:标准化厚朴生产基地达到14万亩,名优特笋用竹基地达到6万亩,以中药材、绿色生态蔬菜为主的林下种植业面积达到5.6万亩;以跑山系列畜禽、特种经济动物为主的林下养殖达到20.65万头(只、羽),建设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各两个;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产值分别达到3.5亿元和3.2亿元。培育发展一批森林休闲避暑、观光体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使林下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成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和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林下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作法

本世纪以来,都江堰市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灾后森林植被修复重建和现代林业重点县(市)契机,以实施国家和省、成都市林业建设项目为抓手,在巩固发展“三木”药材、笋用竹、“干果”( 银杏、核桃、板栗)等林产业商品基地的同时,依靠专业大户示范带动,农民专合组织和林业龙头企业引领驱动,着力加强林下产业发展,地域特色和基地规模彰显。

(一)林下种植业

据调查统计:至2013年底,全市林下种植面积4万余亩,其中:林下中药材面积2.5万亩,森林蔬菜1.6万亩

1、林下中药材。现有种植面积2.5万亩。集中分布在虹口、龙池、紫坪铺、向峨、蒲阳、大观、玉堂等乡镇,以种植川芎岺种,重楼、黄连、黄精、射干、白术、木香、山慈姑等品种为主,年产各类林下中药材4000余吨,产值上亿元。其中:黄连、黄精、重楼、射干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市场前景看好。

现有涉及林下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带动农户2900户。其中:川虹“三木”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2户,带动农户108户,在龙池、虹口林下种植中药材2000亩,年经营收入600万元;都江堰盛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5户,在虹口、龙池林下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2013年,经营收入800余万元;都江堰神禾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古蔺乌蒙山引进射干,赶黄草等名贵中药材,在向峨乡海虹村、棋盘村、红光村境内林下种植射干3000亩,赶黄草100亩,带动农户300户,2013年仅赶黄草一项经营收入30余万元。专合组织成为我市带动林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的经营主体。

2、森林蔬菜。我市森林蔬菜以种植魔芋和高山野菜为主。至2013年底,种植面积1.6万余亩,其中:魔芋10000亩,高山野菜6000亩。

高山野菜和以食用笋为主的有机蔬菜。

都江堰市高山野菜集中分布在龙池、虹口、青城山等乡镇,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蕨苔、石岩菜、鹿耳韭、刺龙包、鱼腥草、鹅脚板、水芹菜、马齿笕、鸡眼苔等,现经人工栽植驯化,已在林下规模发展。地处虹口乡的都江堰市高山野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龙池镇马桑坪建设高山野生蔬菜基地2000亩,在虹口乡贾家沟林下种植高山蔬菜400亩,其加工产品已注册“绿山蔬珍”商标,系列产品已进入超市销售,深受消费者赞誉。我市竹笋品种繁多,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我市山丘区原有的慈竹、百家竹、方竹、楠竹等笋用竹资源不仅得到有效保护,还先后从外地引种规模栽植雷竹、苦竹等良种笋用竹,也陆续进入投产期,进入市场,成为城乡居民和中外游客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据统计,全市现有以雷竹、苦竹、方竹等主打品种的良种笋用竹面积5.7万亩,年产鲜笋9360吨。都江堰市高凤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雷竹笋获得省林业厅“森林食品”认定;都江堰市虹口乡绿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竹笋产品首次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食用笋已成为我市林下有机蔬菜的知名品牌,畅销市场。

②魔芋林下种植

我市山丘区属魔芋传统种植区,过去一般都在农民房前屋后和玉米地行间零星分散种植。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魔芋产品需求的与日剧增和山丘区粮经结构调整,在魔芋种植专业大户、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指导下,其种植呈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势头。2011年起,新成立的都江堰市田中园魔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猕猴桃园、桂花园及疏林后的厚朴林,开发林下空间“增、间、套”种良种魔芋,采取“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方式,在向峨、虹口等乡镇人工林下种植魔芋3000余亩,并辐射带动天马、安龙、蒲阳等乡镇种植农户1500余户,以“订单”方式收购合作社成员及带动农户产品,2013年,经营收入达320万元,其魔芋产品于2013年首次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据调查,目前全市已成立的8家魔芋种植农民专合组织种植魔芋0.79万亩,并形成抱团发展共识,由都江堰市田中园魔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筹办魔芋精深加工企业,打造我市魔芋产业链。

(二)林下养殖业

在成都苌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山珍养殖场、向峨乡澜凯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林下养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适宜养殖的自然生态条件,开展以“跑山”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为主的人工养殖,饲养规模达22万头(只、羽),其中跑山(猪、羊、鸡、兔等)18万头(只、羽),特种经济动物(熊、鹿、獐、野猪、竹鼠、大雁、天鹅、野鸭、山鸡等)4万余头(只、羽),年产值近亿元。地处向峨乡莲花湖畔的成都苌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群山环抱毗邻湖区的地域优势,2013年养殖以观赏为主的天鹅种群60只,以繁育销售为主的大雁、野鸭3万只,经营收入600万元,带动周边及市域内的残疾困难户12户;地处蒲虹路半山腰的都江堰兴强生(野)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7户合作社成员兴办野猪饲养总场和6处分场,引进优良野种公猪3头,野种母猪50头,采用圈养和围栏跑山放养相结合方式,目前饲养商品野猪300余头,预计年出栏销售500余头,盈利100万元;紧邻沿山旅游公路的玉堂镇凤岐村都江堰市山珍养殖场,占林地13亩,该场集珍禽孵抱繁殖、养殖销售于一体,常年存栏养殖三黄鸡、珍珠鸡、红腹锦鸡、雪山草鸡、火鸡、鹧鸪等珍禽近万只,2013年商品鸡销售收入60余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为提高珍禽养殖的社会经济效益,养殖场主罗再明以“林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珍禽分类分区规模化养殖标准园,观赏体验园,标本陈列室,配套餐饮,走养殖与观赏体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三)生态旅游

按照“产景相融、一三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下产业的生态、经济和景观功能,培育打造了一批集森林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山庄、农家乐、乡村酒店及特种经济动物、名贵珍稀花木观赏园区,为都江堰市全域旅游化、田园景观化建设增添了新的“特色”、“亮点”。开发建设了虹口乡高原村、青城山红阳猕猴桃园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开放青城中国道茶生态观光园、虹口百合谷林业观光基地、向峨石碑村茶溪谷家庭农场、蒲阳铜马沟竹海公园等林旅互动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省道S106线、沿山旅游公路沿线、蒲张路复线、蒲虹路、紫宽路等旅游观光带,兴建农家乐、乡村酒店近千家,年接待中外游客四百万人次,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效应。

总结思考都江堰市林下产业发展的实践,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林下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

按照林业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产业倍增,保障林农持续增收,提高林业三大效益(生态、经济、社会)为目标,都江堰市自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以来,先后制定和修编了《全域林业发展规划》、《灾后林业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灾后植被修复重建规划》、《田园城市示范建设规划》、《林产业(品)倍增计划》、《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规划》等生态建设的系列规(计)划。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有序推进林业十大生态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林业措施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中日绿化合作示范林项目、中央灾后重建生态修复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四川灾后重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产业(品)结构,转变林产业增长方式为系统,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建立健全高效长效的林产业体系,并融入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二)以农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下产业加快发展

2008年以来,都江堰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启动并实施以“赋权于民”为宗旨,以“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含林权制度改革),允许并激励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转。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山林承包权的前提下,放活林地经营使用权。有序组织承包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农业专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业(林业)专合组织及新经济联合体,专业大户相对集中成片开发。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林业)开发和农(林)产业化经营。

2003年底,蒲阳镇金凤村将铜马沟集体所有的灌木林地(少部分坡耕地)流转与都江堰市凯达绿色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笋用竹(雷竹),目前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雷竹基地3000余亩,带动全市雷竹、方竹、苦竹为主的笋用竹产业发展。

2013年都江堰市向峨乡海虹村、棋盘村、红光村将集体所有的1000亩山地流转与都江堰市神禾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先后投资300余万元,种植以射干、赶黄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3000余亩,今年1—4月当地农民就地参加栽植、除草、施肥等劳务收入20多万元。

(三)以培育激励经营主体为示范,带动林下产业发展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市涌现了一批林下产业发展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下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林业农民职业经理人。据山丘乡镇统计,现林下产业有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林下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他们是林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引领林下产业科技驱动创新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头羊”、“带路人”。

都江堰市春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都江堰市申都中药材有限公司两家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多年来采取“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市场”的经营模式,在山丘区的中兴、大观、玉堂、虹口、向峨扶持指导专业户、专合组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建设原材料基地。2013年,两家公司订单收购加工中药材产品销售达到2.6亿元,今年将突破3亿元。都江堰市川虹三木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三木”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现有社员32户,以厚朴为主的“三木”药材基地3000余亩,2013年经营收入20万元,带动农户1080户。向峨乡围绕万亩“三木”药材基地建设,在47户种植大户(栽植50亩以上)的示范带动下,至2013年底,已人工栽植“三木”药材18500亩,形成虹火、石瓮、龙竹、莲月四个“三木”药材专业村。该乡的莲月、红光两个笋用竹专业村共栽植优良笋用竹4200余亩,占全乡栽植面积的60%以上,在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其他村后,将形成万亩竹海。

(四)以林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提升林下产业综合效益

在发展林下产业,培育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园区的同时,不少经营业主以“一、三产业互动融合”的发展理念,利用产业的生态观光、体验功能,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农事体验、户外活动、亲子互动等游乐项目,以自身的特色产品、食品吸引来客,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幅射力。以集优质绿茶栽培、加工、销售、茶文化展示博览、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名茶品味、茶事体验、户外活动于一体的向峨茶溪谷家庭农场,现日均接待游客200—300人,成为我市乡村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荣获四川省2014茶博会最美茶旅目的地殊荣。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市林下产业发展探索了一些路子,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离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食品、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需要尚有一定距离,主要问题是:

(一)起步晚,种植养殖规模小。我市林下产业大多起步于灾后林产业恢复重建和农村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在林业、畜牧业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林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及国家惠林、富林、强林政策的驱动下有了长足发展。但从调查看,当前对市域内丰富适宜于林下种植、养殖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已成功种植、养殖的推广面尚不广泛,已发展的基地、场、园规模偏小,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优势尚未形成,发展空间巨大。

(二)产业特色、品牌优势不明显

从现在种植的林下蔬菜为例,以魔芋及高山野菜居多,品种相对单一,林下中药材以射干、重楼、黄精为主打品种,其种植规模、投产面积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创建“三品一标”(无公害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驰名商标)工作还没有大的突破。

(三)产业链尚未形成。

至目前,除林下中药材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外,林下蔬菜(高山野菜、魔芋、食用笋)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林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林农多为“松散型”合作,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产品的综合利用。

(四)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

林下产业基地大多布局于偏僻山区,水利交通设施滞后,开发管理劳务投入大,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因地方性法规制约,得不到保障落实,林旅互动融合发展尚受到一些条件性限制。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国家现代林业县建设为抓手,继续实施林下种植业专项建设及低产低效林地改造工程。引导和支持林下种养殖户、专合经济组织、林下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建设规模化中药材园、有机绿色生态菜园、观光体验园,大幅提升林下种养殖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坚持个人和集体的低产低效林改造与林下种养殖业相结合,打造凸显“亮点”,彰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林下产业发展中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2〕73号),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保护生态、推进林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主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市支持林下产业、林旅融合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确立林下产业发展的重点、政策导向、实施条件、奖励办法等。鼓励投资者改造低产低效林或在商品林下种植中药材,尽力缓解我市申都、春盛等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

(二)以林业、畜牧科技为支撑,加强林下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林下产业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林产业加工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对我市从事林下产业经营管理的农民技术员、经济专合组织的负责人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他(她)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林下产业的服务能力,顺应林产业转型发展新形势,重视培育壮大林产业经营主体,引领和支撑林下产业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助推林下产业发展。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统筹安排林业、畜牧业等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利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林下经济发展。应在林业产业化资金和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中,设立林下经济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基金,用于林下产业基地(园区)设施配套和品牌创建。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对发展林下产业生产所需的管理房临时占地、蓄水池的维修,及道路修建等基础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林下产业发展经营主体营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五)着力抓好林下产业产品研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深入开展林产品研发和深加工,是加快我市林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环节,市政府应从研究解决我市林下产业中药材、森林食品卖原料卖初级产品问题入手,组织科研力量,加大对市域林产品深度研发工作力度,支持有技术、资本、人才实力的公司投资兴办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市域丰富的林产品开展系列加工,提升附加值,做大做强林产品产业链,推进我市由林业资源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上一篇:崇州市居民饮用水情况的调研报告

返回上一级

下一篇:解决电磁炉污染的全屏蔽无辐射电磁炉技术